展厅沉浸式体验空间 杜建坡 摄
唐代头戴雉冠三彩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半臂女服务员雕像 杜建坡 摄
杜建坡 摄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非常火爆的展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排队参观。 很多年轻人穿着汉服去看展览,成为博物馆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场广受欢迎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以沉从文、孙吉等国家级学者数十年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文物、图片、复原肖像、多媒体设施等丰富的形式。 古代各个时期的主要服饰造型和文化内涵,带领观众深入领略中国服饰之美,感受中华文明的光辉。
古人的衣着一目了然
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本,而衣居首位。 衣服不仅可以“遮寒暑、挡风雨、遮身、遮羞”,还具有“区分优劣、分高低下、区别贵贱”的文化功能。亲戚和疏远”。 中国素有“服装王国”之称。 中国服饰几千年来的发展变化,不仅反映了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了中华民族绵绵不断的生活画卷。
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届服饰通史展览。 按历史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 六个部分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过程,深入阐释了古代服饰的审美取向、穿着场景和社会文化内涵。
92岁高龄的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霁担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 他亲自来到展厅为记者们进行指导。 孙吉表示,古代人物经常出现在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中,而服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有些电视剧中,不同人物的服饰相差几千年,比如张三穿的是先秦时期的衣服,李斯穿的是明朝的衣服。研究历史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向大家展示古代服装的基本轮廓,这也对这些创作者有所帮助。”
孙吉介绍,与以往大多数服装展览不同,本次国博会展览力图呈现古代服饰服饰的整体形象。 “以前的一些展览,展品确实很珍贵,比如古墓出土的衣服、首饰等。但只是一件大件的古衣服摆在那里,观众不知道怎么穿,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它看起来就像穿着时的样子。我们希望展示的图像易于理解,让观众能够了解这些服饰对古人的整体效果。”
此次展出文物近130件(套),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饰、金银饰品、书画作品等,附带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及多媒体设施。 除了直接展示古代服饰实物外,还绘制了大量白描图,制作了15幅不同时代服饰的复原肖像。
展厅里,这些栩栩如生的修复肖像仿佛来自历史,为观众上演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装秀”。 据古代服饰史和传统工艺美术学者陈世宇介绍,为了真实再现古代服饰肖像,团队经过详细研究,设计了一套详细方案,从外套、内衣、鞋子、皇冠到配饰、妆容、发型,甚至使用。 什么样的面料和图案都有可靠的历史依据。
戴玉戴冠很有讲究
服装代表了民族文化、社会地位、身份职业等,也体现了时代审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个展览不仅会告诉你古人是如何穿衣服的,还会回答他们为什么要穿衣服的问题。” 孙吉说道。
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时期玉佩群,展现了古人佩玉的习俗。 《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戴玉”。 当时,人们典型的衣服是上衣和下衣,腰前系着市(读“福”),玉佩是市上挂的装饰品。 成组的玉佩是尊贵身份的体现。 地位越高的玉佩越长、越复杂,而地位较低的配饰则简单、短小。 孙吉说,玉佩的作用就是“踏步”,而身份不同,脚步不同,玉佩碰撞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地位高的人迈着小步,慢慢地走,显得格外凝重。 据《礼记》记载:天子随武,大夫随武,士随武。 结吾意为“两足相随,每步为半”,己吾“意为两足印相随”,中吾意为“两脚之间容纳一只脚的地方”。 展厅内,解吾、己吾、中吾的台阶投影在地面上,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古代贵族行走时的台阶有多宽。
“冠是着装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古代的冠与现代的帽子不同,它最初只是在发髻上加盖的一个盖子,侧面是镂空的,并没有覆盖整个头顶。 ” 在复原的东汉文官肖像前,孙吉介绍了当时男子所戴的冠冕和发带。 “发带本来是那些没有资格戴皇冠的人戴的。汉代王莽篡位后,流行在冠下加发带。据史料记载,王莽秃头,不能梳头。”他的头发盘成髻,所以冠不可靠,于是他先戴发带,再戴冠,这就形成了金仙冠,它一直是汉代至唐宋文官的重要头饰。 ”
唐代女性穿男装流行吗? 黑帽子是怎么来的? 官服上的仙鹤、狮子等图案象征什么? 行走在展厅里,就像在阅读一本三维的古代服饰简史,可以收获很多与服饰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展览形象地阐释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三大变迁:战国时期“胡服骑射”传入中原,出现了上下身深衣; 成为华夏和鲜卑两个起源的复合体系,由单轨制变为双轨制; 清代,男子改为满族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制度废止。
好看、好玩、有趣
国博古装文化展在突出学术性、知识性的同时,也注重观赏性和互动体验。 展品中有几十件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级藏品,包括罕见展出的宋代“中兴四将军”、明亦庄公主首饰、定陵出土首饰、清代礼器图、康熙皇帝朝服等。其中,明代祁阳王家族文物5件(《陇西恭献王李祯像》、《孝曹国昌公主画像》、《赠南京锦衣卫司令李友像》、《太保攻临淮侯李像》) 《燕公像》、《临淮侯师氏夫人像》)在古代服饰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且均为首次展出。此外,还有一些借自的珍贵文物。其他博物馆。
在展览的介绍部分,一款看起来像雪地靴的彩陶靴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是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的遗存。 1989年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材质为砂红陶,靴筒及鞋帮上绘有黑色几何图案。 这种彩陶靴子为中国首次发现。 专家认为,它是一种容器,其形状应该是远古先民所穿靴子的直接反映,表明它已经脱离了当时用一整块兽皮包裹的原始鞋子。 状态。
早在先秦时期,中原草原就出现了制作精美的金属楣。 由于不易腐烂,金属带钩、带扣成为出土文物中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证据。 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带孔金头,由两片长方形金带板和一根金穿针组成。 带板正面浮雕猛兽撕咬搏斗图案,周围饰有钩嘴鸟头图案。 四边有凸起的边框,中间有两个横向的双环纽扣,每块带板内下角有一个略呈三角形的小孔,供插针用。 这对金发箍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精美、最先进的汉代发箍。 虽然是根据草原上流行的野兽打斗纹样制作的,但从铸造工艺和扎法来看,应该是中原地区的产物。
《中兴四将军图》为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所作。 描绘了宋朝南征过程中战功卓著的四位将军。 ”“张巡王军”“月娥王妃”。画中四位将军身着圆领袍,头戴围巾,头巾,平顶帽,军帽,靴子,均为便装。四位将军身边有一名军官陪同,他们穿着休闲服装,腰间有彩色刺绣,这种服装在契丹和女真胡旗中比较常见,但在中原地区的将军制服中并不多见。是当时南宋忠义军的军服。
展厅中央区域设有互动体验区,将古代服饰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给观众带来有趣的体验。 在柱状结构的封闭沉浸式空间中,从古代服饰中提取的纹样图案以万花筒的形式展示,让观众沉浸在光芒四射的“中国图案锦绣”中。 多媒体互动的“变镜”可以让人产生穿越的感觉,很受观众欢迎。 站在智能电子屏前挥动双手,屏幕上就可以穿戴不同时代的服饰,扫描二维码即可将古装图片保存到手机上。
展览于2月6日开幕,展览期预计一年,为观众奉献一场持久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