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加盟资讯

你有多久没有吃过日式拉面了?半年关店68家味千

你有多久没有吃过日本拉面了?

作为日式快餐第一网红,味千拉面曾凭借“大骨汤”的产品定位在国内红极一时。 时代变了,现在的味千拉面的日子并不好过。

近日,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00538.HK,下称“味千中国”)发布截至2022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经营统计数据。味千中国第三季度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1.1%,快餐休闲餐厅业务销售额同比下降14.7%。 第二季度,味千中国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28.7%,快速休闲餐厅业务销售额同比下降47.0%。

10月21日,时代周报记者联系味千中国相关负责人进行采访。 该负责人表示,公司不方便采访,相关信息以已披露信息为准。

2022年半年报显示,味千中国今年上半年营收为6.77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10.13亿元下降约33.1%; 公司净亏损1.07亿元,2021年同期净利润4965.8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事实上,就日本快餐行业而言,业绩下滑的不仅仅是味千拉面。 今年9月,另一家日式快餐品牌吉野家也宣布旗下品牌花丸乌冬面将退出中国市场; 另一家日式快餐品牌丸龟制面近两年也减少了在华门店数量。

亏损、关店、退出……日式快餐“人去凉茶”与国内消费者新鲜感褪去、中式快餐品牌崛起的背景不无关系。 成败取决于时间和命运。 日式快餐在中国的淘金路上还能走多远?

半年内68家门店关门

味千拉面起源于日本熊本县。 创始人高二重光将拉面店命名为“味千”,初衷是与成千上万的人分享骨汤拉面。

这碗日本骨汤拉面与中国的联系颇为巧合。 “1996年,当我在日本熊本吃拉面,喝下第一碗骨汤时,立刻就想起了小时候在家做的那碗骨汤拉面。” 味千中国创始人潘伟曾公开表示。

当时,中国的日式快餐品牌很少,行业处于蓝海。 潘伟适时抓住了商机,推出了日式拉面。 1996年,潘伟获得味千中国独家代理权,将味千拉面从日本九州岛带到中国香港,并在铜锣湾开设第一家店。

至此,凭借日式快餐与本土快餐的差异化定位,以及轻资产运营的商业模式,味千拉面迅速风靡中国。 2007年,味千拉面在香港上市,潘薇的身家达到35亿元,位列胡润餐饮富豪榜第一,还获得了“拉面女王”的称号。

◼︎来源:味千拉面官方微博

2010年,味千拉面开设了508家门店。 同年,味千拉面提出“千店计划”,计划五年内开设1000家门店。

但此后,门店扩张计划进展缓慢,近两年甚至出现了关店的情况。

2016年至2020年,味千拉面门店数量分别为650家、704家、766家、799家和722家。 2021年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味千拉面拥有门店737家; 根据2022年半年报,目前门店数量已减少至669家,短短半年时间就关闭了68家门店。

对此,味千拉面解释称,此举是估计疫情将持续对餐饮行业产生影响,因此选择关闭经营业绩不理想的门店,并战略性减少门店数量,以减少对现金的影响疫情期间的流量和盈利能力。 负担。

冯驰(化名)是广州一家味千拉面店的员工。 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18年以来,广州的味千拉面店数量不断萎缩。 “味千拉面没有加盟,都是直营,现在大众点评上能看到的(店)是全市唯一的。24。” 凤池说道。

日本快餐的衰落

除了频繁关店之外,味千拉面的同店销售率和营业额也直线下降。

2021年第三季度至2022年第三季度,味千拉面同店销售率连续五个季度下降,分别为-9.3%、-14.7%、-19%、-28.7%和-11.1%。

财报显示,2010年,味千拉面在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换手率分别为6和5.1,但2021年上半年则跌至3.87和3.2。

原因可能是味千拉面“跟不上潮流”。 无论是品牌理念还是菜品,味千拉面都缺乏创新。

你有多久没有吃过日式拉面了?半年关店68家味千

在上市餐饮品牌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董女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的连锁快餐品牌会努力开发新口味,一般每1-2周一次,至少每月一次,哪怕只是添加一些零食、配菜、饮料,也让消费者看到新的东西。 “味千拉面的菜品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这两年新的节奏会比以前更快,但力度还是不够。” 董女士说。

广东省食品安全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表示,味千拉面品牌老化,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速度。 两者都表现不佳。

截至10月25日收盘,味千(中国)报价为0.63港元/股,总市值为6.88亿元。 与2011年最高股价12.85港元/股相比,已跌幅超过90%。

不仅仅是味千拉面。 吉野家、丸龟生面等日式快餐品牌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今年9月,日本快餐品牌吉野家宣布旗下品牌花丸乌冬面将退出中国市场。不仅如此,吉野家在中国的分公司上海锦江国际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吉野家的所有者快餐有限公司拟转让9.815%股权,作价821.73万元

2022年上半年,上海吉野家虽然实现营收863.57万元,但净利润亏损534.94万元,负债2281.56万元。

丸龟面最近也关闭了在大陆的门店。 据窄门餐饮数据显示,丸龟制面目前仅有4家门店在运营,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天津和江苏。 据悉,丸龟制面在中国大陆的门店数量达到2020年最高,达到45家。

费用不超过10元

尽管如此孤独,但事实上,日式快餐在中国市场上曾经享有盛誉。

在预制菜品尚未流行的年代,日式快餐作为最早获准使用预制菜品的企业之一,以其稳定的口味和“日式风味”以及精致的制作,迅速成为受欢迎的餐厅。菜品少油少盐。 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餐饮选择。

此外,在轻资产运营的商业模式下,日式快餐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标准化的口味、高速的送餐运营……强大的运营稳定性吸引了众多从业者入驻。

CBNData数据显示,2004年和2016年左右是日本餐饮品牌进入中国的两个高峰期。 当时,吉野家、CoCo伊班亚、和民、味千拉面等平价日本食品在中国市场大举进军,居酒屋、烤肉、寿喜烧、牛肉饭、拉面等品类也逐渐受到青睐。

◼︎来源:吉野家官方微博

冯驰在味千拉面店工作了两年。 在此之前,他曾在十七屋和吉野家住过。 据他介绍,日式快餐最大的成本是选址店租和店面装修。 餐食的食材是预制好的蔬菜袋,加热后即可食用。 生产成本低,但成品价格可数倍于原材料。

“一份售价40元的日式牛肉盖饭,配料、牛肉、米饭都是预先做好的菜品,厨师基本没有人工成本。” 董女士坦言,这样一顿饭的费用一般不会超过10元。 。

随着新鲜感的褪去,日式快餐的“神秘面纱”也被撕掉:产品形态单一、口味千篇一律,但价格却高于普通快餐,成功劝退了一波消费者尝试。

除了日式快餐自身能力的限制外,竞争对手的崛起也是一大痛点。

以中式快餐中的中式拉面为例。 据新消费报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就有马继勇、张拉拉、陈香桂、遇见小面、五叶拌面、拉面说、瓷面江湖、金棉堂等10余家线上线下餐厅。 该品牌已完成约13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4.4亿元。

“大约五六年前,广州一个商场最多只能有五个日式快餐品牌,但现在一个商场也不错了,很多日式快餐店老板都转而做中式快餐了。” 凤池感慨的说道。

朱丹蓬告诉《时代周报》,日式快餐早期能够契合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和诉求,但现在,随着中国消费群体消费节奏的升级,日式快餐的整体创新升级、迭代速度和质量都在提升。日本快餐的速度很慢。 跟不上。 当整个消费出现疲态时,日式快餐也将迎来新一波危机。

“结合整个行业和消费者端,我觉得日式快餐还是要贴近、请、满足新生代的需求。如果日式快餐品牌不这样做,而是坚守他们所谓的传统,势必会逐渐远离主流消费群体。”朱丹蓬强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19号商研院”(ID:time_biz),作者:叶曼芝,36氪经授权发布。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