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是一位作家、音乐家、诗人、古琴演奏家。 只有了解她的音乐才能了解她的文学,反之亦然。 现存的《悲愤诗》两章体现了她的双重文化属性。 第一首长五言叙事诗是一首纯诗,不是为了音乐,而是纯粹的阅读文本; 魏朝,一首惊风泣鬼的悲歌,震古照今。 古人称他的诗为:“真情至诚,自然而然”。 (《古诗词》卷147引《诗经》)这是蔡文姬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 与大多数建安时代的诗人不同,她不是时代苦难的旁观者,而是时代苦难的见证者和承受者。 她生活中的苦难也是时代苦难的一部分。 她通过性(妻子和母亲)触动了人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因此她的作品具有非凡的感染力。 《悲愤诗》是那个时代的诗歌史,包括家国思念、胡汉分离、人性之恶、自然之危、生命之危、尊严、离别的悲伤……各种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都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是血泪凝结的艺术结晶,是蚌病的明珠。 是与杜甫的《北伐》、《永怀五百字自京至奉贤》相媲美的不朽诗词经典。
蔡文姬一生主要有四痛:其一,先嫁河东魏中道,“夫死无子,归其家”(《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 》,以下引文不注),对于年幼的女儿来说,失去丈夫的痛苦自然是长久的; 对父母的难受和思念让她承受了很多痛苦; 第三,嫁给匈奴左贤皇后后,在呼中生活了十二年。 当曹操接她回来时,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次子。 这给她的心里造成了巨大的阴影; 第四,回国后,她与陈六、董四结婚,心里充满了不安。 “人生有多长,无时无刻不在烦恼!” 蔡文姬,一位善良、才华横溢的知性女性,却一直生活在焦虑之中。 李白《寻阳飞索中》诗云:
闻之难知,泣不成声,哭入府中。 多君与蔡琰,以泪请曹公。 志登五丈灵,在过去,与死亡无关。 崎岖的石板路,外面变成了蓝色的云彩。 如果我们相遇,我们会哀叹,我们可以听到哀叹。 (《全唐诗》卷184)
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被囚禁于旬阳。 这是他在狱中写给妻子的一首诗。 诗中所谓的“哭”、“哭”、“叹”、“悲”,真实地描述了妻子的悲伤,也表现了诗人对蔡文姬的深刻理解。 所谓“以泪请曹公”,见《后汉书·列女传》:
他被封为屯田都尉,犯法必死。 文季仪曹操邀请他。 当时,大厅里挤满了公职人员、名人以及远道而来的使节。 曹操对宾客们说:“蔡伯杰的女儿出来了,我来给你们看看。” 目的很伤心,众人都变了容貌。 操曰:“老实相敬,书信不见了,怎么办?” 换句话说,就是追寻原始祭祀之罪。
这是发生在许昌汉朝宫廷里的感人一幕。 为了挽救丈夫的生命,蔡文姬放弃了个人尊严,披头散发,赤脚走在公众面前。 然而,在这柔弱的外表下,她实际上激发了生命的力量。 她和曹操的对话尤其重要。 足以证明这种力量。 老曹的“诚实尊重”等等只是故意编造的借口。 他只是想知道蔡文姬会如何回应; 曹操被逼到了不可抗拒的境地,他的智慧和锐利都是出类拔萃的。 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妻子,当丈夫处于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时,可想而知她的内心负担是多么沉重; 但蔡文姬却举重若轻,坚毅的性格和机敏的智慧是别人望尘莫及的。 或许,在马秋风中告别了心爱的儿子,经历了极度的痛苦之后,蔡文姬变得更加的超凡脱俗。 “明妃去哭千行泪,蔡琰归来梳鬓。” (《全唐诗》卷710徐夔《忧》)文姬回到祖国时,虽然还风华正茂,但可能真的是两鬓灰白了。 她的人生经历是一种无奈,一种没人想要的人生经历。
蔡文姬自幼随家人学习,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博学多才,有口才,气质极佳”,这是她父亲蔡邕的真传。 尤其是她的琴学和古琴艺术很早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陈扬《乐经》卷141有“蔡琰青气”、“蔡邕焦尾”的记载,属“一代绝器”。 唐臣涛《送别浣城》诗:“浣衣笛有调,蔡琰笛有才。” 可见她是很受人尊敬的。 又如《全唐诗》卷389《听萧君集弹琴》诗:
弹琴的人就像膝上的琴,听琴的人就像盒子里的一根弦。 二物各在一处,音韵何以相传? 没有风,没有气质,没有气质,各种忧伤挥之不去。 起初,天山外白雪纷飞,渐渐地,万丈峡底涌出流泉。 风梅花轻飘,十指声清。 可惜昭君娶单于,战场已不远。 蔡琰的生活太悲惨了,没有葫芦,吴宵叽叽喳喳地叫胡天。 关山近万里,色错荒凉,风烟生。 形神散五声尽,二蛾结草天丽。 腹中苦恨无穷,新心愁难转。 金尊瞻仰夜色沉沉,余音清晰绵绵。 主人醉意满怀,宾客愈发自然。 孔子责怪颜惠色,萧君颜,野夫怎么了。 福仪屡受废,月照书窗独眠。
这首诗用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比喻描述了音乐家弹琴的美丽和魅力。 ”爱情故事为读者开辟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唐代李翰曾在《梦秋》(《全唐诗》卷881)中将“蔡琰辨琴”与“王参覆棋”并列,这秦人的风雅之事,在我国古代一直流传着。《艺文荟萃》卷四十四引《蔡琰传》:
蔡邕之女颜文姬,当时六岁。 她晚上敲琴,琴弦断了。 ”颜曰:“二弦。 “我偶然得到的!” 颜曰:“五查观察变化,知道国家兴衰。匡老师奏法,知道南风不争。如此看来,你何不知道呢!” ”
蔡琰之所以能准确地判断出断弦的次数,是因为她深谙钢琴的节奏和声音,随手引用《左传》的道理,显示了她的自由主义。 季札的音乐观可见于《左传·相公二十九年》,如:
他为他唱《歌》曰:“太完美了!直而不傲,曲而不曲,近而不逼,远而不携,动而不乱,归而不累,哀而不忧,喜而不虚,用而不荒,广而不张,施而不废,取而不贪,处而无底,行而无流。五调和,八风平,节节适度,盛德亦然。 ”
季札对周乐的评论主要揭示了音乐与政治、宗教、风俗、道德的关系;
晋人闻楚有师,师旷曰:“无妨。忽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争,死者多矣。”楚将无功。”
金都预注:“歌者吹韵咏八风,南风声弱,故谓无争。师旷只唱南北风,听其强弱”。晋、楚之国。” 北风,即北声,南风,即南音。 公元前555年,楚国攻打晋国。 师旷以音乐占卜,从自己唱的北音、南音中推断出晋楚的强弱和战争的胜负。 回首,这展现了一种充满神秘主义的音乐观。 但由此可以看出,蔡琰在六岁之前就已经熟悉了《左传》。 《后汉书·列女传》载:
天冷的时候,送上头巾和袜子。 (曹)曹问:“听说夫人家有很多坟墓,你还记得吗?” 文姬道:“昔先父赠我四千卷书,无存者。今日所读,忆我斩四百余篇。” 曹操说:“现在我应该派十个官员来给我的妻子写信。” 文姬曰:“吾闻男女之别,不亲授礼。乞纸笔,真草只求一生。”遂书成寄。 ,并且文本是正确的。
可见蔡琰一生读了很多书,“背诵记忆”的功力非常深厚,从而形成了深厚的教养。 比如,蔡文姬就非常熟悉《庄子》。 《庄子大圣》说:
林徽弃千金之玉,趋生子。 或曰:“为布施?为子布少;为子累?子太累,舍千金玉,担子担,何故?” ?” 这也是基于天性的。 夫为利而合作,则逼贫而相害,相弃;
“天宇”就是天然的血缘关系,这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悲愤诗》云:
我已经豁免了自己,所以我应该再次抛弃我的儿子。 天道属于人心,没有开会的时间去想别人。
“天属”这句台词出自上面引用的《庄子山姆》一文。 古今选家、评家都漏掉了蔡文姬这句诗,而这个典故其实是为了理解蔡琰关于被迫弃儿的诗。 节日的关键,寓意是:我可以用“千金玉石”获得自由,但获得自由后却不能像林辉那样“带着孩子成长”。 作为一个母亲,一生中没有什么比这更悲伤的事情了。
愤怒的诗人。 《悲愤诗》是蔡琰“伤感混沌,追忆悲愤”的代表作。 从《韩纪失权》的叙述来看,诗人写这两部作品的时代已经不再是《汉纪》了,这两部作品应该写于曹魏时期。 类似的情况就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说的“晋太原中”,足以说明这部作品创作于刘宋时期。
《悲愤诗》第二回是一首楚调琴曲的歌词。 楚调的核心是商隐,悲伤、悲伤是其最基本的情感特征。 比如陶渊明的《荆轲颂》:“商隐更泪”。 我们尝试将这首诗拆开,与第一章的五言诗一起读,对可能存在的疑点略作评述:
(一)世间有贫贱之患,家道孤单。 身强体壮入西关,奇遇受阻的羌蛮。
汉朝失势,董卓陷入混乱。 若欲篡夺,必先杀诸贤人。 被迫迁往旧州,并支援主人壮大自己。 海外形意师欲共议不祥之事。 卓重来到东方,金色的铠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平土人弱,来兵皆胡、羌。 烈夜围城,一切尽毁。 斩断不留残骸,尸首相支撑。 马边县男为头,女为马后。 西行入关,后路险阻。
“西关”指函谷关,是西通长安、东通洛阳的古通道咽喉。 “迫迁旧州”是指董卓在初平元年(190年)胁迫汉武帝刘协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函谷关就是去处。 “羌夷”指的是“胡羌”。 汉族所说的胡人一般指的是匈奴,羌族指的是羌人,他们也是古代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 这里明确说明了他被匈奴劫掠北上,是在迁都过程中发生的。
(二)山谷破碎,路途人来人往,却有东方与西方的悲欢离合。
还有顾妙明明,肝脾都烂了。
(3)睡觉时不能休息,饥饿时不能进食。 常流泪不劳眼角,薄心贞节,思死苦,虽活着,无颜面。
计有千计,不许聚在一起。 或者有血有肉,想说话却不敢说话。 稍有失意,常讲不利,投降俘虏。 你若要用亭刀,我就不跟你住了。 我该如何重新珍惜生命,我受不了骂。 或加一棒,毒痛止痛。 黎明时哭泣而行走,夜晚时哭泣而坐。 想死,什么也得不到,想生,什么也得不到。 天上的禾谷,竟然遭遇了如此的灾难!
(4)但对方距离阳精较远,阴气凝结到雪雪和夏灵之中。 沙漠拥挤,尘土飞扬,植被茂盛,春色不旺。 人如禽鸟,吃臭鱼,言语远离。
边疆荒芜与中国不同,人情世故意义不大。 该地霜雪多,春夏胡风始。 轻轻地吹在我的衣服上,庄严地吹进我的耳边。
唐代章怀太子说:“斗礼,是匈奴语言的出现。” 乌兰颉《论匈奴音乐》(《音乐研究》1994年第4期)认为,“斗力”是指匈奴的歌曲,“如“溜停”是指匈奴人在活动时的动作。表演舞蹈。
(5)时值暮年,时光行进,夜长门闭。 睡不着,就从屏风营起,登上虎甸,就到了广亭。 玄云聚荫月星,北风凛冽。 胡佳动,马嘶鸣,孤雁归来呜呜。 乐师高兴时弹琴、弹琴,声音和谐而哀伤清亮。
本节的歌曲和诗歌涉及匈奴宫廷的音乐、歌舞,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详见下文)。
(6)心中思绪万千,饥怒欲散,畏惧惊惧,悲哀鼻涕染颈。 家人迎,天使归宁,路漫漫其修远兮,捐献生命。 儿子喊妈妈时失声了,我捂住耳朵不忍心听。
当我想念父母时,我感叹不已。 外边有客人来,总是很高兴。 当我打听他的消息时,我已经不在村里了。 当我遇见你时,我要用我自己的血肉之躯来迎接我自己。 我已经豁免了自己,所以我应该再次抛弃我的儿子。 天道属于人心,没有开会的时间去想别人。 生与死总是分离的,我不忍心与他告别。 他当着我儿子的面搂住我的脖子,问我妈妈想要什么。 “人都说我妈该走,我怎么还。我妈一向慈悲为怀,怎么现在不慈悲了?我还没成年,何必不关心我的想法呢!” 当你发送回复时,嘘声的手爱抚。 两人都有同时代的人,又互相告别了。 我独归,哀号断。 马不肯立,车不转。 观者无不目瞪口呆,边走边落泪。 去斩断爱情,特伦特征服太阳。 三千里之外,何时再会? 以为自己脱离了肚子,我的胸口就被毁了。
(7)追着我走,突然恢复,毁了我的脸。 依然在乎破碎的人情,心碎又死而复生。
独立孤景,荡肝肺。 登高望远,魂灵顿时飞走。 如果你到了生命的尽头,别人就会宽容。
(八)家尽时,无中外人。 城墙山林,庭院长荆艾。 我不知道骨头是谁的,所以无法从水平方向覆盖它们。
出门无声,豺狼嚎叫。 ……为了强化视力,生命还有什么用! 把你的命令交给新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努力。 流离失所变得卑鄙,常常担心它会再次被捐赠。 人生几时,常年操心!
显然,第二章第(5)段在第一章中没有对应的诗句,第一章(8)段在第二章中也没有对应的诗句。 这种情况说明第一章以叙事为主,中间夹有抒情和议论。 因为不是赏心悦目,所以篇幅较长,描写也比较细腻; 而第二章则摘录了第一章的关键情节。 ,以抒情为主,记叙为辅,偶尔有讨论。
《悲愤诗》第二章第(五)段的音乐描述非常重要。 《艺文类聚》卷四十四引《蔡琰传》云:
颜,字文姬,初适河东魏中道。 丈夫死了,没有孩子,所以他回到了家。 汉末大乱中,被胡齐所攻陷,在左贤王军中。 春月登上胡宫,感受着贾声,写下了一首抒发志向的诗:“胡贾动时,马儿在歌唱,孤雁归来。”
显然,《别传》中的这段话是根据第二章第(五)段来敷衍的。 在这里,诗人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信息:南匈奴宫廷里有很多音乐家,他们组成了一支匈奴宫廷乐队,使用胡甲、琴、筝。 胡伽是匈奴的乐器,琴、古筝是汉族的乐器。 胡汉乐器的融合,创造出“和、悲、清”的艺术效果。 荒凉的气氛无疑增添了夜晚的荒凉。 其中胡甲是最重要的乐器。 就其对中国音乐文化史的影响而言,几乎是蔡文姬的代名词。 《文选》卷四十一《李少卿答苏武术》:“胡贾互动,牧马嘶鸣。” 显然是源自“胡家动,马哭”这句话。 另一个例子:
蔡琰没有去做护甲,苏武回来过汉节。 (《全唐诗》卷283李益《下歌之歌》)
明朝贵妃担心中国使者归来,蔡琰担心胡嘉丧事。 (《全唐诗》卷265顾况《刘禅女弹琵琶曲》)
胡贾悼蔡琰,汉使哭黄妃。 (《全唐诗》卷580孔文也《太和公主归宫》)
蔡文姬确实与胡家的流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代著名琴师董庭兰根据《悲愤诗》第二回创作了著名琴诗《胡佳十八拍》,使蔡文姬与胡佳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在人们心中。 明孟《沧海珠》卷一《女传赋读》:
节庆高,蔡琰胡甲歌,班吉祖言重。
这里所谓的“胡家曲”,就是指“胡家十八拍”。 宋郭茂迁《乐府诗集》卷五十九《胡家十八拍》解释题名,引唐留商《胡家歌序》如下:
蔡文姬擅长钢琴,能写出《李鸾送鹤》。 胡鲁人入侵中原,遭到胡人的掠夺。 入范后立为皇后,国王十分重视。 武帝与雍有旧交,将军命其赎还还汉。 胡人思念文姬,卷芦叶奏哀声。 后来,董升用琴写出了十八拍的胡家声,今天的《胡家农》也是如此。
董升就是董庭兰。 《胡家十八拍》是中国音乐文学史上的一首伟大诗篇。 作品以“天问”的风格描写了蔡文姬悲惨的一生和无限的悲哀,生动地表现了一代才女和一位妻子。 母亲的剧痛和悲痛,胡佳的声音,千古传诵。 《胡家十八拍》也是一首骚体诗,属于楚生歌曲,与《悲愤诗》第二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刘尚《胡嘉宋序》称蔡文姬为皇后,受匈奴王礼遇,应符合历史现实。 《后汉书》说“曹操、永善,痛无子嗣,遣使以金赎”。 事实上,曹操此举不仅仅是出于珍惜朋友和友谊,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原因。 意识形态的考虑。 文姬回归汉朝,是当时政治、外交、文化上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 “周公吐食,天下归其心”(《断歌行》),曹操的伟大才华由此可见。 曹丕、丁衍各创作了一首《蔡伯结女赋》(其残片分别见《艺文类聚》卷三十、《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正是为了这一重要事件。 及时响应。 对于匈奴来说,当然相当于曹操的只能是匈奴王了。 因此,刘尚“胡人向往文姬”的说法,也揭示了文姬归汉对匈奴的负面影响。 不仅有忽儿对母亲的怀念,还有一般匈奴人的怀念,因为蔡文姬是一位出色的母亲,一位贤惠的皇后。 可以想象,这漫长的十二年里,她一定为匈奴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当然,胡家并不是在她离开匈奴之后才建立的,因为胡人表达了对她的思念。 蔡文姬在匈奴生活时就已经接触过这种乐器。 胡伽属于早期匈奴的空鸣边缘乐器。 这种管乐器没有簧片和簧片。 一般有3个压孔,可发出11个音调。 当今蒙古族的草原音乐,莫顿朝尔(哈萨克族称斯布斯尔)是匈奴胡家的典型文物(见我的文章《曲昌硕管如鞭子:中国古代胡家艺术》) ,《文史知识》,2018年第4期)。 当然,就诗歌史和胡家艺术史而言,唐代创作的《胡家十八拍》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宋代代理学者朱熹甚至认为《胡家十八拍》是蔡琰的作品。 他指出:
胡佳是蔡彦志的作品。 东汉有不少文人对骚感兴趣,不录而独取者,认为虽不受楚话规制,但在怨声载道之中,却无法表达。自己言,欲叹贤者不病。 范石没有记载,只收录了他的《悲愤》两首诗。 两首诗的意思是浅而快,不是这个词的比较。 眉山苏恭辩称是假的。 魏宗的著作本身就有缺陷。 归来的儿子瞿尔宗苏,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件事,什么邪恶? 燕国丧身于匈奴之手,不能义无反顾地死去。 无话可说,但仍能知其耻辱,这与杨雄的谋反之意有关。 今天记下这句话,不是为了宽恕,也是为了英雄的罪恶。 (朱熹注《楚辞后语》卷三《胡家》20)
其所谓蔡琰“失去匈奴,不能义无反顾”,是极其迂腐的,而将蔡琰与扬雄相比较,更是显得不伦不类。 至于苏东坡斥《悲愤诗》第二篇为伪造的说法,更是荒唐可笑。 《东坡志林》卷一:
今读《列女传》蔡琰的两首诗,词句清朗,情感丰富,与世间流传的《木兰诗》颇为相似,东京也无此风格。 建安七子尚有养桂之角,一切都查不出来。 匡博是女孩子? 有言被流放,是因为其父死后,董卓受到惩罚,薄劫陷入困境。 今此诗为董卓所写,被俘于呼中,尤知非实。 盖仿作者粗心,范爷浅薄,遂刊出原传,可笑。
事实上,将一腔悲愤之情淋漓尽致地倾吐出来,毫无保留地向天地、向天空吐出胸中的压抑与委屈,才是《悲愤诗》第二回的最大特色。 与此相比,叶文人的歌声就显得过于柔和、肤浅了。 比如丁真的《蔡伯杰女赋》就是一部庸俗苍白的作品。 至于东坡之说,《蔡冠夫诗谈》已对其加以辨析(《古诗集》卷155),且已为当代学者所肯定,故在此不再引用。
蔡文姬的美不是世间的美,更不是所谓名媛的美——不是克尔凯郭尔笔下的女性之美,而是一种理智与情感、容貌与内心、诗歌与音乐相融合的美。 。 从汹涌的黄河到浩瀚的沙漠,从辽阔的草原到辽阔的华夏,她的影子到处摇曳,洋溢着她的忧伤。 见证了人间的战争与和平,经历了人间的血泪和欢歌,她的美更加饱满、更加纯粹、更加宁静。 由此,她也成为东方诗国永恒的艺术形象。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