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的第二届CCF量子计算大会暨中国量子计算产业峰会将于8月19日至20日在安徽合肥举行。据悉,该活动将在本市举行。大会将展示量子计算最新成果,分享发展经验,为量子计算领域跨学科融合和集成创新提供交流平台,勾画中国新格局。我们将从各个方面来看待量子计算。
自2003年我国第一个量子计算课题组成立以来,我国量子计算已经经历了20年的发展。中国的量子计算从一个只有“桌椅”的简易工作室起家,用20年的时间从落后者成长为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后最早在国内开展量子信息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学者郭光禄,还记得198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时的以下发现。国外20年前就开始了量子光学研究,但当时日本国内几乎没有相关研究。
面对巨大的差距,郭广苍与一群中国学生做了一个约定:“谁先回来,谁就第一个组建团队,为中国的量子光学负责!”
1984年回国后,郭光灿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一次量子光学学术会议。此后,他开设了中国第一门量子光学课程,建立了第一个量子信息实验室,并于2001年获得了中国第一个量子信息技术“973”项目,并在全国组建了10多个科研单位。一支由50 多名学者组成的团队。
目前,该团队已有郭光灿、彭坤池、孙昌璞、潘建伟、杜江峰等五位项目负责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十几位青年学术骨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我正在履行我的职责。在量子信息研究中的作用。
为了让中国人民拥有自己的“量子计算能力”,中国第一个量子计算研究小组于200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013号空荡荡的教室里正式成立。 “有时候只能站起来学习。”当年的情景,科研团队成员至今记忆犹新。
继续研究“启动”中国的量子计算。
量子芯片、量子计算测控一体机、量子操作系统、量子软件、量子计算云平台……那个简单的闲置教室,为近年来从零到一的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科学家们再次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将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和产业化。 2017年,在尚无企业合作研发量子计算机的情况下,郭光灿院士和郭国平教授带领中科院量子信息关键实验室博士团队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做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该公司在权威机构公布的全球量子计算技术发明专利排名中已获得234项专利,位居国内量子计算行业第一,国际排名第6。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2016年8月,国务院发布第《“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号指令,将量子计算机纳入2030年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2021年,“量子信息”首次出现在“十四五”规划和政府活动报告中。今年起,文部科学省正式将量子信息学科纳入本科教育,以加快量子领域人才培养。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源涌向量子卡车,该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毫无疑问,量子计算已经成为中国“硬科技”的闪亮名片。
(本刊记者丁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