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胡修
作者丨硅谷子
没想到2018年就这样优雅地过去了。一年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硅谷的投资环境出现波动。一些在2017年引发激烈争论的投资赛道在经历了2018年的洗礼后仍然展现出英雄本色,而另一些则被新的投资主题所窃取。
2019年已经到来,笔者采访了多位硅谷投资者,讨论了2018年硅谷的热门投资路径以及他们看到的来年大放异彩的潜力股。
1、人工智能:市场热情持续,投资总额有望创历史新高
在2017年底的一篇专题文章中,我们将人工智能列为硅谷第一大投资热点领域。 2018年,资本市场持续关注人工智能领域。
据Statista统计,2018年美国资本市场人工智能投资总额仅一、二季度就达到了42亿美元,超过了2016年美国资本市场人工智能投资总额。占2017年美国资本市场人工智能投资总额的80%以上。 2018年,美国市场对人工智能的投资热情再创新高,这是毫无疑问的。
毕马威2018年发布的相关报告甚至预测,到2025年,全球AI行业市场投资总额将从目前的124亿美元增至232亿美元。因此,很明显,人工智能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仍将是投资者的首要关注点。
麦肯锡《高管人工智能手册》显示,当前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投资具有针对性和多元化。在人工智能领域,资本分布在一些应用相对成熟的行业。目前,零售、物流、保险、金融、自动驾驶、医疗等行业受到众多投资者的支持。
本次专题的受访者之一、硅谷首屈一指的投资团队Wisemont Capital的创始合伙人李军表示,他管理的基金主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他表示非常乐观。 2018年,智盟资本投资了各个垂直人工智能层面,包括下层芯片、中层传感技术、上层场景应用。
多位接受投资界采访的硅谷投资人表示,与2017年相比,2018年人工智能经历了从概念到应用场景的进一步转变。他们认为,过去一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市场的落地和应用相对顺利,但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距离大规模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投资界汇集了多种意见,总结了2018年人工智能投资趋势的要点:
1.AI+医疗质量可验证
去年的专题采访中,多位硅谷投资人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表示乐观。过去一年来,人工智能与医学结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似乎证明了这些投资者的观点。
由美国各领域顶尖专家组成、为美国政府服务的智库JASON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医疗环境的诸多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诊断等方面取得了长期进展,并在诊断、治疗、疾病监测等智能装备领域取得了“革命性进展”。专注于医疗数据的统计机构Reaction Data在2018年年中对全国领先的医学影像专业人士进行了一项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调查。调查显示,只有16%的诊断影像专业人士认为他们永远不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其余84%的受访者要么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要么正在进行准备工作。
曾在2018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被评为全球100名40岁以下青年领袖之一的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张璐向投资界表示,医疗保健是一个“能够全面体现世界领袖风采的行业”。 40岁以下。”人工智能的优势。 ”
“医疗健康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是数据过多、资源配置不均。”在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相关投资主题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张璐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正在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医疗健康行业有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需要解决的具体场景也很多。因此,人工智能在这个行业有巨大的实现转型的机会。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创新。 ”
同时,张璐提出,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应用的本质在于数据积累后的智能辅助。具体来说,人工智能正在被用来提高医疗专业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不是取代该行业的人类角色。 “目前,已经有一些低成本的传感器与医疗行业的应用相关。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快速获取大量的生理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反过来又有助于推进医疗保健”人工智能与传统医疗技术相结合,为医护人员提供更精准的生理测试数据,进行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诊疗规划。你一定能站起来。” ”
2、数据是数据密集型行业的稀缺资源。
硅谷共创空间Crossover Hub联合创始人、Centregold Capital合伙人陈杰也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落实辅助医疗法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比如数据分析与胃镜检查的结合,提高了诊疗效率。”陈杰说。
同时,陈杰指出,虽然医疗行业的海量数据对于人工智能技术非常有吸引力,但现阶段很多企业和资本都陷入数据获取瓶颈。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看到真正进入市场的公共数据越来越少。尤其是在美国,尽管数据质量比其他国家更高,但人们和机构保护数据的意识较低。 “我们想要数据隐私和检索。”检索数据变得越来越困难。 ”
证明陈杰说法的最好例子就是人工智能初创公司Paige.AI遭遇的公关危机。 Paige.AI由美国著名医院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三位内部人士创立。 2018年,Paige.AI宣布与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达成独家协议,赋予其获取2500万患者组织活检信息的权利。该协议遭到了公众的强烈反对,并导致Paige.AI 和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之间发生法律纠纷。
智盟资本创始合伙人李军也表示,人工智能要在行业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前提是数据的开放性和可访问性。 “目前人工智能明确的落地场景包括自动驾驶汽车、消费、视频、医疗保健等存在大量数据的领域”,李军补充道,“大多数人工智能的话题确实是一场争夺战”。 “中国的数据在很多方面更加开放,虽然数据质量比美国市场稍差,但可以低成本获取大量数据。”他认为,能够获得这些信息的优势是美国市场无法比拟的。
另一方面,李军指出,大型企业拥有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数据获取优势。他告诉投资记者,当前的美国市场,在自动驾驶汽车、医疗等人工智能热门领域,大公司用数据打造的护城河优势依然较为明显。从去年来看,这些领域的初创企业开始面临更高的竞争壁垒。 “如果你想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后起之秀,你必须了解行业的垂直流程。”李军补充道,“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目的是为信息化和提升做出贡献。” “这个行业。这就是我所做的。” “提高整个产业结构的效率。注重规划而没有具体流程的人工智能主题不被市场喜欢。”
Benhamou Global Ventures创始人Eric Benhamou向投资记者表示,虽然大公司在数据获取方面具有优势,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仍然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无尽的机会。带上它。 “人工智能技术的繁荣才刚刚开始,我们不能说大公司完全垄断了人工智能行业,”贝纳姆说。
贝纳姆以汽车行业为例。他表示,市场常常喜欢引用自动驾驶汽车等技术来解释大公司对数据和技术的垄断。不过,即使在汽车领域,专注人工智能的中小企业仍有成功的空间。例如,智能停车管理系统是目前市场上比较热门的话题,但各大公司尚未着手解决。因此,中小企业集中精力探索新的、有价值的课题,比与拥有数据优势的领先企业进行“苦战”要好得多。
张鲁指出,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已进入相对全面、稳定的增长阶段。接下来,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进入更加成熟的实施过程。他表示,人工智能在医药、工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场景还处于较低阶段。下一阶段人工智能市场热点可能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更深层次融合。同时,中美两大人工智能市场进一步合作,弥补彼此数据质量和数量上的不足,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军指出,针对宏观经济趋势,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和发展重点正在从广度转向深度,这将有助于企业提高效率和盈利能力。 “这一点在当前总体趋于保守的经济环境下尤为重要。”李军说。
2.生物技术:繁荣中存在泡沫,仍需等待技术成熟。
在过去的一年里,生物技术显然已成为美国市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主题之一。随着FDA加快药物研发审批流程,资本市场对生物技术的热情大幅提升。
据Renaissance Capital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有47家生物科技公司在美国成功IPO,超过了2016年和2017年IPO生物科技公司数量的总和。与此同时,在美国IPO的生物科技股占同期IPO科技股总数的30%,这一数据较2017年同期增长了7%。可以说,2018年引发了生物科技的彻底爆发。
Moderna Therapeutics 于12 月上市,估值超过70 亿美元,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科技IPO,将今年的生物科技热潮推向年末高潮。但正如专注于mRNA疗法的Moderna Therapeutics上市后暴跌一样,目前受到全球资本追捧的生物技术领域也因过度炒作、噱头和实施周期长而饱受困扰。
大多数参与本次采访的硅谷投资者对生物科技2018年的表现给予了积极评价。与此同时,不少投资者对当前资本市场过度关注生物科技板块表示担忧。
1.基础研究取得突破,确立热点趋势。
去年生物技术研究最辉煌的时刻是专门从事癌症免疫治疗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条佑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位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消除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障碍的方法。这一举措被誉为“彻底改变癌症免疫疗法”。诺贝尔委员会委员克拉斯·科尔表示,基于这一发现的免疫疗法“非常有说服力”,“现在正是将其投入实际应用的时候”。
事实上,除了获得最高奖项的免疫疗法的革命性进展外,2018年还见证了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工程、靶向治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辅助手术、CRISPR和器官3D等领域的生物技术。已被介绍。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打印和重塑神经。
对此,陈杰表示,“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已经积累了多年,近年来基因检测编辑技术、免疫治疗等关键技术带来了突破,这些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生物技术的基础。”生物科技投资形成。繁荣的基本条件”陈杰所在的盛金资本在2018年也投资了生物科技领域,退出项目顺利完成。
李军还认为,免疫治疗、基因编辑等热门领域生物技术的技术进步,已经在市场上创造了“追随热点”。
2、无视投资门槛,急于盈利。
张璐呼吁投资者冷静看待生物科技走势。她的Fusion Fund最近在2018年投资了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其中包括目前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一家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公司。该技术已进入市场并趋于成熟。
“2018年资本市场对生物科技的追捧,并不足以表明生物科技整体已经完全成熟。很多听起来很有前景的技术,无论是基因测序还是免疫疗法,实际上距离商业化还很远。”张璐告诉记者。 “发展是有周期性的,资本介入有助于加速技术进步,但不能使技术发展脱离正常周期。”
陈杰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2018年,很多机构都觉得生物技术市场会爆发式增长,积极参与投资。但生物技术的商业化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往往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许多机构。”去年爆发的IPO中,不少企业仍处于概念阶段,没有实际产品,有的市盈率超过100倍; ”
张璐观察到,2018年,许多此前未涉足生物技术领域的机构意识到了该领域的前景,并开始积极填补空白。
比较显着的特点之一是,硅谷大基金热衷于招募具有生物技术和医学背景的合作伙伴。具有生物制药企业家背景的张璐提醒市场,生物科技领域的专业门槛不容忽视。 “相对而言,生物技术领域存在一定的投资限制。”张璐补充道,“过去一年,大量非生物技术背景的资本流入该行业。”而这也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受到限制。”这将有助于行业繁荣,但也会增加泡沫风险。 ”
李军还认为,当前的生物科技市场,“存在(投资)扎堆而忽视风险的现象”。尽管她的基金会在生物技术领域也有计划,但她正在专注于她更熟悉的人工智能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新药研发、改善诊断和支持治疗。投资的切入点。
硅谷投资者警告生物技术泡沫,但这没什么好担心的。 2018年9月,曾经被认为是“硅谷奇迹”、估值超过90亿美元的“生物科技独角兽”Theranos,在苦苦寻找收购目标后最终倒闭、解散并还清债务。希拉洛斯一夜之间从“生物科技明星”沦为“诈骗集团”,给今年备受期待的生物科技领域蒙上了一层阴影,也给投资者和企业家敲响了警钟。
3、《复制中国》:一首在贸易战硝烟中悄然走红的流行歌曲
对于中美跨境投资者来说,2018年的宏观环境并不好。
贸易战的爆发,给中美政治、经济交往增添了诸多障碍。一年来,两国关系经历波折,跨境投资环境也出现一些动荡。然而,在贸易战的硝烟之中,一种被称为“复制中国”的投资模式横空出世,并在2018年中美跨境投资版图上占据了显着位置。
相对而言,资本市场更熟悉过去流行的“复制到中国”模式。顾名思义,所谓“中国复制”就是中国企业将在美国市场成熟的商业模式“转移”到中国市场,通过本地化落地并进行复制的模式。产品。看看现在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他们刚成立的时候,就有“中国版Craigslist”、“中国版Groupon”、“中国版Twitter”、“中国版Twitter”等概念。 “中国版的Uber。”中文版Google”.类前缀。
然而,时至今日,“抄袭”之风依然存在,只是方向发生了变化。
2018年初,国际投资趋势权威专家丽贝卡·范宁(Rebecca Fannin)发表文章《福布斯》(指出中国硅谷将在2018年及以后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她在文中警告投资市场有关中国的投资关注硅谷现象。技术和商业模式将扩展到海外。这篇文章很快被中国官方媒体转载造势,引发了一波关于“中国抄袭”现象的关注和讨论。
范宁在文章中感叹“中国不再是在模仿西方的思想,而是中国的思想正在向西方传播并被模仿”。正如她所说,如今美国市场上有越来越多具有中国背景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在美国流行的Tinder、Tik Tok、Venmo都有“中国原型”的影子。确实,硅谷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并从中寻求灵感。
接受投资界采访的硅谷跨境投资人认为,“抄袭中国”是当下的流行趋势。在一些具体领域,中国产品和中国背景投资者的优势尤为明显。
陈杰表示,市场从“中国抄袭”转向“中国抄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外信息壁垒被消除。
“直到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市场还很难收到外界的消息。”陈杰说,如今,这种说法已经不再成立,尽管很多“中国山寨”的产品和模式确实非常成功。目前,中外之间几乎不存在信息壁垒。并不是说现在没有“中国复制品”,而是我们第一次在中国市场上发现潜在的国外创意并启动本土创新。不可能等到国外的产品和模式成功了,然后就全部照搬。如果长的话也没关系。 ”
相应地,海外市场对中国监控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正如过去中国社会接触外国文化时存在信息障碍一样,当海外市场开始追捧“抄袭中国”的现象时,相对陌生的中国市场也需要考虑接触成本。
陈杰认为,具有中国背景的跨境投资者在推动“复制中国”模式的兴起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对而言,有中国背景的资本和投资者比较容易接触到‘复制中国模式’的初创企业。但‘复制中国模式’的企业依赖的是能够充分理解中国市场的外资。公司在初创时的模式,而不是实力雄厚但不太了解的外资,很可能会选择接触以外的中国投资者。 “为了提高沟通效率,我们非常重视中国的社会背景。因此,2019年,我们将海外中国模式定为我们的主线之一。”
2018年,陈杰旗下的Centrigold Capital领投了第一笔扎根温哥华的饭团外卖业务,复制了中国的外卖模式,如今该公司开业年销售额已超1.5亿元。目标是进军西雅图市场。
李军认为,“复制中国”模式能否彻底成功还有待观察。 “中国移动应用的渗透率高于美国,也拥有其他市场无法比拟的用户基础和大量数据重复。近年来,抖音、快手、拼多多等产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也在海外受到关注。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模式都会遭遇病毒感染。”李军表示,“复制中国”突破了移动应用的限制,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成功。他表示能否做到这一点将是今后的一大焦点。这是一个市场。
正如李军所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的渗透率远高于其他市场。硅谷跨境投资公司DCM Ventures发表文章称,2018年中国市场互联网渗透率仅为53.2%,远低于美国。然而,在53.2% 能上网的人口中,95% 的人拥有能上网的移动设备。 2016年,美国移动支付交易额达1120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数据达到9万亿美元。可以说,中国社会已经真正超越了“PC时代”,进入了移动智能时代。
这种特殊的社会发展趋势,使中国在其他市场无法企及的领域“走在前列”。显然,中国的产品和模式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才能在“劣势领域”赶上“复制中国”浪潮的赢家。
李军还指出,在看到“中国山寨”火爆的同时,市场也需要关注中国产品和车型出口海外后的适配情况。李军告诉记者,“在东南亚等地区,社会文化环境与中国比较相似,‘抄袭中国’的阻力较小,我们需要面对很多挑战需要克服。” 。 ”
天时地利人和,ofo选择在西雅图大刀阔斧地扩张,但最终却在2018年黯然退出,留下来适应,这是“复制中国”模式的最新例证。挫折。
“市场还在探索‘复制中国’模式,企业家和投资者应该更加开放,向海外市场学习,只有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推进本土化。”我们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李军说道。
4. 投资者视角的“潜力股”
1、智能运维
随着市场和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运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为了应对承载大流量、提供优质用户体验的互联网实施场景,企业开始寻找更高效、可靠的运维模式。基于AI技术的智能运维有望成为市场认可的解决运维问题的自然方向。
Benhamou Global Ventures创始人Eric Benhamou在接受投资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正在开始规划智能化运维,并对明年乃至未来该领域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
2018年,Benhamou Global Ventures投资了专注于智能运维技术的机器人公司6d bytes。公司于2018年开发的个性化食品定制机器人“Blendid”已开始试运行,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不久的将来,Blendid机器人将进驻Nvidia和Adobe的自助餐厅,并计划未来将其引入更多公共区域。
信息技术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2019年全球智能运维技术采用率将达到25%。智能运维的发展和普及,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场景。
2. 边缘计算
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张璐向投资记者表示,投资方向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并看好边缘计算在2019年将取得长足发展。 “边缘计算是我们一直关注的一个领域,也是我们明年继续看好的一个方向。”张璐表示。我们介绍了一些顶尖的边缘计算初创公司。 ”
虽然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模式过去一直是主流,但其带来的高带宽消耗、高价格等问题也给市场带来了相关问题。张鲁将边缘计算描述为“云计算的升级版”,并判断其是“能够为各行各业带来根本性改进的重要技术”。
与目前应用性很强的云计算一样,边缘计算也是一种大数据处理方式。然而,与云计算数据必须发送到云端相比,边缘计算中的数据处理只能在边缘完成。边缘计算有助于减轻核心网络的带宽负担,与云计算结合使用时,可以提高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效率,节省成本。
Centregold Capital合伙人陈杰与张璐有着相似的观点。陈杰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因此数据传输成为关键问题。边缘计算设备可以减少向云端的数据传输,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数据带来的负面问题。”传播。”这样你未来就有更好的前景。 ”
3、新消费品牌
智盟资本创始合伙人李军预测,2019年可能是更多“新消费品牌”突破的关键一年。 “传统品牌正在逐渐失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李军告诉投资记者。
目前,美国市场的主要消费者无疑是千禧一代。上市咨询公司埃森哲预测,到2020 年,在“千禧一代”支出的推动下,市场价值将超过1.4 万亿美元。大型咨询公司BCG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千禧一代的品牌忠诚度大幅下降。个性化、定制化的小众品牌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潜力。
李军说,“现在的年轻人受网红文化和网络营销的影响,更喜欢把钱花在个性化、小众的品牌上,包括美妆、服装、奢侈品等领域。”“我们都在观察新趋势。”消费品牌的崛起。这种趋势在中国和美国市场都很明显。 2019年很可能会出现更多受欢迎的小众消费品牌。 ”
编辑| 石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