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将这样生活。
N 海都记者朱美芳/文黄孔宇/摄
闽清市金沙镇安岭村位于一座偏僻幽静的高山上,距福州城区约100公里。
村里常住居民只有7人,其中1人是外地人。他们是原福建农林大学(以下简称农业科技大学)教授曾凯全(82岁)和他的女儿曾明。他出生于20 世纪70 年代,有3 岁的孙子。曾教授在这里务农七年了,主要种植有机水稻。老老师做的米饭真好吃,真真切切能感受到从小到大吃的米饭的香味。
金沙镇乡村振兴活动负责人称“曾老”为瑰宝,州“三农局”将其宣传为“小而美”的家庭农业典范。
日前,记者在曾教授的农场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低着头,拿着锄头犁地。乍一看,曾教授一点也不像退休教授,而更像是一个真正的农民。凌乱的头发,蓬乱的胡须,蓬乱的衣服,鞋子上沾满了脏衣服,裤脚上还沾着泥。如果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埋姜的手上沾满了泥土,手指上还有细小的抓痕,可见他们与这片土地打交道已经有很多年了。
东侧的篱笆下采菊、悠闲地眺望南山的景色,呈现出一种平静的田园气息。曾教授每天在农场工作,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生存。
当老教授收获自己种植的有机蔬菜时,高兴得像个孩子。
老教授抓起一把有机肥,闻了闻,检查发酵情况。
餐桌上的食物都是绿色的,都是我们自己种植的。
“下地干活是保持健康的最佳方式” 为什么退休后想开始务农、种水稻?
曾教授笑着说,当时他没有任何情绪,主要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更健康。
“退休后,我得了很多病,最严重的是糖尿病,血糖很高,在29到30之间,每天吃药,心情也不好。”
曾教授回忆,2008年他到福州三家大医院检查时,血糖值都在30左右。医生表示,他需要每天服药,还需要注射胰岛素,直到去世。 “我听到这话,非常生气,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当时,小女儿曾明是一名软件工程师,经常加班,最终连饭都吃不上。我睡得更好了,头发乱成一团,我失业了,我想过辞职。父女俩决定去乡下生活。
言出必行,在做好充分准备后,父女俩正式下乡当了农民。
2010年,父女俩带着曾教授的学生来到闽侯白沙创办农场。
2012年,父女俩利用谷歌地图在闽清市鹤林村找到了另一块地,开始种植水稻。
2013年,由于水源问题,父女俩将农场搬到了海拔较高的安良村。
“当了两年农民,也就是从2012年开始,我就没有再吃过任何药了。之前超标的糖尿病指标已经恢复正常了,但医生还是不相信。曾明也完全健康了。” ”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
“最好的药是在田里干活!”曾教授强调,“我以前的一些同事和朋友正在服用各种保健品和药物治疗慢性病。我建议他们多到农村去干活,远离农村。”来自农村。”
“老品种的大米尝起来就像童年的味道。”曾教授在他的村庄种植的大米并不便宜。每斤售价18-20元。大多数人认为它很贵,但有些人只认教授的米。
福州企业家方先生是曾教授的忠实粉丝,他一次购买了200公斤大米。方先生说,他对教授的老品种稻米感到惊讶。味道和我小时候吃的米饭一模一样。
据了解,曾教授在全国各地有超过100名像方教授这样的客户。 “我父亲在与顾客打交道时,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拿着老鼠。”他的女儿曾明说,他的父亲负责生产和销售。
闽清县“三农局”局长杨某是农林大学毕业生,他说是他强加的。
据杨主任介绍,曾教授最初在闽清市鹤林村租了15亩地,距离高速公路仅2公里,交通便利,但种植一段时间后,该地位于水源下游。他说他注意到了一些事情。由于农药威力大,间接影响水质,农场搬到了更高的山上,休耕了10多年的田地也重新种植。
“我们可以不使用农药或化肥来种植水稻吗?”
曾教授第一次来到安良村时,当地的老人看到他耕作,认为这是一个笑话。几十年来,农业需要使用农药和化肥,这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村民老林说:“村里的老人帮我们种水稻,但没有人相信曾老种的米能卖高价。一粒曾老的有机米。”当我第一次听说它是交易价格超过20元,”他说。我太兴奋了,所有人都睁大了眼睛。
曾教授说,他每英亩可以生产大约300公斤的水稻,这肯定是其他农民用传统方法种植的每英亩700公斤的一半,但它是最健康的,他说这是一种美味的食物。
“每年我们都会剩下一点,不卖也没关系。归根结底,人们对环保大米的了解还不够。与销售相比,我和女儿做得更好了。”并且更好。”多年来。 ”
未来,金沙镇高山里这样生活的人会越来越多。经过几年的默默耕耘,曾教授去年收到了闽清县三农局的来信,结果是奇怪。曾教授:我曾经收到过政府的植树补贴。每亩100元,50亩一共5000元。
闽清县金沙镇分管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副书记颜某表示,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生态造林和绿色农业,但资金和人才是主要问题。目前,曾教授的农场是该县唯一实行有机农业的农场。
“曾先生是我们的宝贝,政府应该支持他的农场,并将其作为典范进行推广。”
谈到政府的激励措施,曾教授非常满意。这是这个已经种了10年的小农场第一次获得补贴,这非常重要,也表明政府对环保种植越来越重视。
当天,曾教授手持锄头,带领记者参观了一片50亩的稻田。初夏已过,稻田里的稻苗正在生长,再过一个星期就到了插秧的时间了。曾教授在稻田旁边堆了一堆堆肥,用手挖了一把,闻了闻,说:“你看,已经发酵了半年多了。”
曾教授说,他大学的专业是土壤,但直到真正到农村种田,他才意识到土壤是如何被破坏的。 “一些种植水稻的农民使用了过多的农药。在旺季期间,他们几乎每周都会喷洒(农药)。通过我们农场的影响,其他农民希望能够鼓励他们种植更健康的作物。”
农场的饭菜来自屋前屋后的天然农作物,洗碗用茶籽粉,洗漱洗澡用酶和自制肥皂。她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尝试更多地了解可持续农业、热爱食物和自然友好的生活。
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