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由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产业规划已经开始。最近颁布的“《“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建设2万亿元生猪家禽产业,到2025年,实现以奶牛、生猪、家禽为主导的现代化,这将基本实现。对于畜牧业来说,“如何繁衍”,相当于造林业的“谁来耕地”,需要深思熟虑。
畜牧业生产是战略性产业,生产肉、蛋、奶等动物蛋白,保障粮食安全。近年来,日本的肉蛋产量居世界第一,牛奶产量也居世界第一。养殖主体格局发生变化,小型养殖户加速退出,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 “一马垄断”的局面正在改变,鸡、牛、羊肉产量不断增加,畜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更可喜的是大量工商业资本进入,畜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对于我国来说,提高畜牧业竞争力是及时的、特别重要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小,林业产业规模极其有限。畜牧业相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易于规模化经营,有可能引领农业现代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畜产品总体供给平衡仍偏紧,任何干扰都可能导致市场大幅波动。至于牛羊,2010年至2014年,不少地区牛羊生产积极性不高,市场牛羊肉持续短缺,价格分别飙升了三倍和四倍。生猪和家禽存在周期性过剩和短缺,当牲畜传染病导致供应紧张时,价格往往会大幅上涨,这种趋势在2019年至2020年的猪肉价格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此后一系列措施使价格回归到合理区间,但这表明畜产品高效供应绝非易事。
未来,依靠国内资源增产扩能的难度越来越大,依靠进口平衡国内盈亏的不确定性增加,稳定畜产品生产供应成为难题。这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畜产品生产绩效不够高,养殖机械化率低,行业竞争力弱。畜产品进口逐年增加,在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选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生产带来压力。另一方面,日本畜牧业在本世纪初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现在这种传统优势正在丧失。未来,玉米等饲料粮供需矛盾将更加明显,大豆、苜蓿等产品将严重依赖进口,总体生产成本将持续上升。
更重要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深层次限制了产业发展。从政策环境看,部分地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尚未落实,养殖场被视为“终端产业”,养殖业发展缺乏积极性。从支持看,养殖设施建设和饲料种植用地问题突出,审批有宽有严,影响了一些单位畜牧业投资的稳定性。从环境约束看,部分牧区生态环境容量饱和,部分农区化肥利用水平较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凸显,从产业链角度看。不少中小户与龙头企业或合作机构没有有效联系,因此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雪上加霜。
《“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牛奶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必须超过70%。只有建立完整的现代畜牧生产体系,畜产品保障能力才能全面提升。具体来说,从政策层面看,多部委出台了财政、财税、土地、环评等对生猪产业的支持政策,有的正在解决多年来未解决的问题。有些已经超过了。有必要制定上述政策并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整个畜牧业。从实体来看,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生产的支柱,但中小型养殖场在实体数量上仍占主导地位。为了鼓励中小企业提高效率,需要把重点放在大企业而不是中小企业,并通过订购、存储、股权等多种方式支持大企业。从方法论上讲,要瞄准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加快畜牧业新技术、新业态成长,适应物联网、大数据对畜牧业的重塑。可利用人工智能补足畜禽种业、动物饲料、屠宰加工等薄弱环节,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晁金良)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