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小龙虾养殖非常火爆,可以说是非常火爆。除了小龙虾,泥鳅的价格也在上涨,需求量逐年增加,更多的价值正在被发现,泥鳅养殖正在进入新趋势。在参与这个新的育种项目之前,很多农民对种子育种技术不太了解,没有勇气轻易尝试育种。
养殖泥鳅前的注意事项长江流域人工养殖适宜期为4月下旬至6月底,部分养殖场已于4月至9月开展泥鳅人工养殖,效果良好,受到遏制。
泥鳅养殖地点应位于排水良好、水源充足的地区;河流、湖泊、水库等天然水源新鲜、未受污染,适宜泥鳅养殖。许多养殖户选择不合适的养殖地点,也是良种培育失败的主要原因。饲养期间水温必须控制在22-28,水源必须经过20目、40目、60目筛网过滤,防止野鱼进入孵化池。
人工饲养泥鳅前,需用高锰酸钾对产犊诱导池、孵化池、孵化池、产犊诱导装置等进行彻底消毒,以防止腐烂现象的发生,提高孵化率。圆形孵化场,直径约3至5米,深约0.7米,在大型养殖站常见,但也可采用传统孵化场进行孵化,有的养殖场采用地膜建造简易孵化池。也可用作早期幼虫的繁殖池。泥鳅窝采用柔软、不易腐烂的材料制成,使用前应先用一定比例的盐水浸泡30分钟或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
泥鳅亲本的选择和培育可以专门建造一个泥鳅亲本养殖池,但如果想省钱,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泥鳅亲本养殖池并进行改造。面积约2亩,池塘形状规则,养殖池深度1-1.5米。水池旁边还必须铺设专门的进水和排水管道。
放归父母前十天,要用生石灰对整个池塘进行消毒。消毒后加入8090厘米新水,注水时经过40目网过滤,防止有害生物进入,排水口处安装网,防止逸出。
养殖泥鳅的亲代泥鳅以家庭饲养为主,亲代泥鳅的养殖作业在养殖前8个月进行,亲代泥鳅的来源是在鱼塘或成鱼池捕获的至少2年龄的泥鳅。成年泥鳅。表面粘液较多,身体强壮,无外伤。雌性泥鳅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20克以上,腹部柔软。公泥鳅比母泥鳅瘦小,因此选择长至少10厘米、重10克的亲泥鳅。
将捕获的泥鳅父母放入繁殖池,按雌雄1:2的比例进行饲养。此期饲料以高蛋白饲料为主,以动物体重的3%5%为宜,但由于泥鳅夜间觅食活跃,应尽量在晚上投喂。
养殖时必须控制投放量,每亩泥鳅鱼苗投放量不宜超过180公斤,密度过高会导致发育迟缓。施肥和浇水时,使用充分发酵的煮肥,避免使用未发酵的生肥,保持池内水位在60厘米左右,并定期换新水,保持水环境。
产前需要重新选择泥鳅的品种,但泥鳅品种在养殖时生长良好,其中要选择体重、胃饱的品种。以前产过卵的雌泥鳅腹部有疤痕,这次选择时如果腹部出现白斑,则将已产卵的雌泥鳅剔除。繁殖初期,成熟的雄泥鳅数量多于雌性泥鳅,但繁殖后雄泥鳅的比例下降,因此在繁殖初期要防止泥鳅数量过多增加。繁殖。有。生育后男女比例的差距。
人工引产技术目前,用于泥鳅引产的激素种类较多,选择常用的引产剂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泥鳅体型比较小,表面有大量粘液,因此人工引产比较困难,手术耗时,而且卵不集中,影响孵化和羽化,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分娩都是在诱导,这很难。在引产前使用麻醉剂以提高效率。
引产时间为下午3:00至5:00之间,首先向泥鳅体内注射药物。将针尖与泥鳅身体呈45度角注射。泥鳅的皮薄,如果刺得太深,很容易损伤其内脏,所以刺的深度以0.2厘米为宜。为了有效控制进针深度,可在针根部放置一根橡皮管,只留0.3厘米的针长。药物必须注射到泥鳅的背鳍内,以免对其身体造成伤害。
泥鳅产下的卵不粘,易掉落,可产于环巷内。环巷内设笼子,将已引产的雌雄泥鳅放入笼内。在流水的刺激下,雌性泥鳅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开始产卵。产卵完毕后,将泥鳅从笼中取出,放在流水或静水中孵化,防止泥鳅吞食卵。
泥鳅的最佳孵化温度为25至28摄氏度。如果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孵化率和成活率,但为了避免因温差过大而死亡,水温必须超过此温度,请注意不要3。
水温对孵化时间影响较大;20-21时,出膜时间为48小时,24-25时,出膜时间为30-35小时,27-28时,影片出场时间较长。大约需要25至30小时。泥鳅苗孵化时只有3.6毫米长,不能自行移动,必须依靠卵黄囊的营养才能生存。卵黄离开膜三天后就消失了,但泥鳅苗却找到了外部营养源,并游动寻找食物。这个时候就可以将其作为膳食补充剂来喂养。
泥鳅苗的栽培技术泥鳅苗的栽培方法有多种,有与四大鱼相匹配的栽培方法,也有分级栽培方法。有些人把泥鳅放在同一个池塘里饲养,即使泥鳅成年后也不换塘,继续饲养。还有一种泥鳅养殖池与泥鳅成鱼池分开,泥鳅种和成泥鳅养殖不在同一池内进行。
食物选择对于发育早期的幼虫非常重要。幼虫刚刚开始生长,正处于关键阶段。美味且营养的食物是幼虫生存的关键。饵料的选择除了具体的营养成分外,还应考虑泥鳅的口径、饵料颗粒的大小以及对水质的影响。比较合适的食物是浮游生物,它不仅提供丰富的营养,还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成活率。
池塘泥鳅苗分层培育
池塘泥鳅苗培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苗高1015天,苗高11.5厘米;第二阶段,苗高11.5厘米。 10至15天内缩小至1.5厘米。苗高约5厘米至8厘米。
1. 种子培育第一阶段
初养时选择耐久的泥鳅苗,放养密度为2500尾泥鳅/平方。根据泥鳅苗的生长阶段,喂不同的食物。泥鳅苗入池前10天开始,每天倒入豆浆2次,并向池内投喂干黄豆50克,以培育泥鳅吃的轮虫。除了给予豆浆外,还给予蛋黄,每日3次。一旦泥鳅苗生长了大约一周,您就可以停止喂蛋黄并开始喂微胶囊食物。泥鳅苗入池后1周,需全池喷洒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溶液,以杀灭池内病原虫,防止泥鳅苗感染寄生虫病。 2、苗木二次培育
第二个培育期,当泥鳅苗高到1厘米以上时,加水后再放苗。水深保持在50厘米左右。投塘泥鳅苗前1周,将200株泥鳅苗放入池塘。每英亩需要使用公斤发酵腐熟的猪粪水,并在池塘中养殖大量的枝角类和轮虫来喂养泥鳅苗。二次养殖时的放养密度约为1480尾/平方米,放置泥鳅苗时,应将池水放入装有泥鳅苗的氧气袋中,使池水温度与水族箱内温度相匹配。慢慢地。氧气袋将泥鳅苗轻轻放入池塘中。前两周喂粉状饲料,后定点改喂糊状饲料,日投喂量为泥鳅苗体重的5%10%,根据天气、水质、环境情况,每日投喂两次。请根据幼苗的饲料量适当调整用量。随着泥鳅苗的生长,池内水位逐渐加深,直至维持在60厘米,并定期喷洒微生物菌剂,改善水质。每天应检查池塘,监测泥鳅苗的生长情况,如发现池塘内有蛙卵,应及时捞出。泥鳅苗最常见的天敌是蜻蜓幼虫。一只幼虫可造成一株泥鳅苗数十人死亡。应采取预防措施,隔离蜻蜓在池塘中产卵。结论:泥鳅养殖和养殖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细节操作,如果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人工培育的泥鳅苗成活率是可以大大提高的。